跨过万水穿越千山
用爱撑起一片蓝天
我们一起传递温暖
苦难孩子绽放笑颜
聚沙成塔 积水成渊
爱是阳光照亮黑暗
众木成林星火燎原
爱是双桨筑梦扬帆
风雨兼程我们初心不变
大树小树心手相牵
风雨兼程有我在你身边
共同成长守望春天
伴随《大树小树》的歌声一遍又一遍萦绕在耳畔,近12年来助学走访的情景一幕又一幕浮现在脑海,近12年来接力传递温暖的这份爱意一阵又一阵涌上心头,是你,是他,是我们大家一起决心共同成长的信念绵延不断,才让那数以千计(将来会是万计、万万计)的苦难孩子绽放笑颜。
苏州成长之树公益助学中心这一家NPO组织已经成立近12年,这12年里一共团结了近四千名爱心人士,帮助了八千名左右的师生解决了关于上学的方方面面的问题。
很多人也许会有疑惑,国家已经解决了九年义务教育的问题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孩子不上学?我们可以为她们做些什么?
特殊家庭的孩子需要我们特殊的关爱
一般我们的家庭里边都有爸爸、妈妈、孩子,有的时候日子稍微困难一点,但是靠着勤劳健康健全的父母,生活一定会过的下去,但是那些特殊的家庭就不一样了……
我们成长之树帮助的学生有严格的审核制度,我们会把温暖送到最需要帮助的家庭中去,打开他们的申报档案你会发现,这些孩子中有百分之七十以上是没有爸爸和妈妈的,他们跟爷爷奶奶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一起生活,这几个兄弟姐妹中年龄稍大的(而不论实际有多大,只是在孩子们中稍大一点)那一位基本就是家里的顶梁柱了,他一般要承担起家里所有的重活和大部分的家务,因为爷爷奶奶年事已高,弟弟妹妹也都需要照顾。
在2019年的时候,我们的会员金芳就遇到了这样的一位“小树”,金芳印象非常深刻,那是一个冬天,志愿者们从四面八方去到贵州双坪开始一年一季的家庭走访。那个季节的贵州非常的冷,路面坑坑洼洼的小水塘里还有好多没有融化的冰渣子,大家一路小跑来到一个学生的家里,进门就被眼前的景象刺痛了,一个十二三岁左右的小女孩在屋外正使劲的搓洗着衣服,零零散散的大大小小的衣服鞋袜堆满了三四个桶子,她的发紫的小手,还有那手上生的冻疮,看上去就像被碰伤过的坏了的紫葡萄,已经没有一点点鲜活的样子。旁边一个弟弟正趴在桌子上写作业,一个妹妹没有桌子就趴在石头上写写画画,还有一个更小的妹妹光着屁股坐在地上玩,家里走上前来打招呼的是两个看起来七八十岁的老人,他们是孩子们的爷爷奶奶,屋子里面还坐着一个始终不说一句话不抬一下头的中年男人,他就是孩子们的父亲,几年前就已经精神失常,而他们的妈妈因为承受不了生活的重负和磨难,也在两三年前离开了这个家,之后就再也没有任何消息。
像这样的家庭在我们帮助的学员中数不胜数,有的家庭他们的故事可能还要更为悲惨,我们能做什么呢?每一个你,或者我、他,我们单个人的力量可能是渺小的,但是我们团结起来,我们就能聚沙成塔,我们每一个人再去影响,牵动身边更多的人,也许我们能帮助他们的就能再多一些,再多一些。
付出其实是一种最大的收获
付出甘之如饴,所得归于欢喜,付出就是最大的收获,能施与的人,比受施的人更有福,真正的布施,除了无欲无求,还要有感恩心。这一点我在我们的“大树”——崔云身上,有了最真最深的感悟。
她加入成长之树六年来,除了每年资助近四十名孩子的学习之外,每年不管自己的工作再忙她都会抽出时间去到至少两个助学点进行走访,每次走访她都会背上满满的一大袋事先准备好的属于孩子们的“宝贝”,算是给孩子们一份小小的见面礼,这些礼物里面有漂亮的小包、小发夹、多功能笔和本子等等。
2021年的夏天,我有幸跟她一起同行去了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到达同仁县之后我们开始分组,一部分人将前往泽库走访,另外一部分人留在同仁,走访县城周边山下和山上的学校和家庭。那一次带队的汤老师就坚决力劝崔云留在县城,因为------
时间要后退到2020年的夏天,那是崔云第一次去泽库,海拔近四千多米的高原,我国的三江源所在区,一起前去的很多志愿者都遇到了强烈的高反,有的走了一半就不得已退下来了,崔云硬是凭借自己顽强的意志力,在和所有的头晕、呕吐、暴晒打了一个平手之后,勉强走完了当时的整个走访流程,但是回来后,她发现自己因此患上了严重的皮肤病,于是她开始了长达一年多的求医,在被问到为什么她还要坚持再去的时候,她简短的两个字惊艳了所有在场的同仁们。
那便是“滋养”。
“大树”崔云始终觉得,每年她在帮助,在给予,在付出的过程当中,其实收获最大的是她自己。她说自己永远不能忘记,那些孩子看到我们之后脸上洋溢的灿烂如花的笑容,忘不了孩子们那清澈的眼眸,那复杂的目光每次和我们的目光相遇的瞬间,都仿佛在讲述一个被岁月和苦难尘封了许久的故事。也就是那一个瞬间,身体仿佛有种过电的感觉。时光机会带自己来回穿梭自己的过往,周边的过往,整个人像是完成了一次生命的重组,像是奥特曼使用升华器一样,被赋能满满。所以每年她都坚持去两个或连个以上的省市走访,不论再远的跋涉、劳顿,回来后稍作修整,她都能以比之前更完美的状态迅速投身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去。
付出是有一种神奇的魔力的!它能让被帮助的人重获希望甚至是新生,它能让给予的人获得至高无上的能量和滋养。一切的存在都是源自于爱,让我们一起携手用心浇灌爱,用爱成就爱。
诚意正心 格物致知 永远用诚心换真爱
《礼记·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所以想办好任何一件事情,处理好与任何一个人一个群体的关系,探求根本是要做到“诚意”、“正心”、“格物”、“致知”。
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
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里的安静。
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
致知,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至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当我采访“成长之树”真正的“种树人”,也就是三位发起人之一的任国飞先生时,这些儒家思想的精髓不断在我的脑海翻滚,我将当下外界所有对这个组织的疑惑和不解,开门见山、直言不讳的铺到了任总的桌面上。
“我们的组织12年了,但是当下还是有外界的一部分人对于我们受捐的款项的来龙去脉有疑问?”
“我们是如何由一开始的三个人,做到了现在的近四千个会员的?”
“您作为两家公司的CEO,您是如何平衡自己的工作与这份公益事业的”
任国飞先生说:
首先,我们从成长之树这家NPO组织成立之初,我们就有自己严格的财务审计公开制度,所以我们大家有目共睹,我们做这件事的初衷,保持的就是一个公益的心态。
再次,我们三个创始人,作为MBA的校友,我们运用自己的人脉和资源,以及自己的知识储备,在“成长之树”成立之初就有自己完善的组织构架和管理体系。
另外,我们所有的受捐款项点对点的以会员制网络打款到后台,每一个捐赠者可以永久查询,发放款项的时候,也是公开从会员中招募志愿者到当地亲手发放到受捐对象的手中,另外最关键的是,我们12年来所有的活动款项,譬如年会、譬如走访,一律坚持自我组织自我募集,费用支出清晰明了。
至于我花费的精力,我始终认为,当一个人觉得一件事是值得的,那他永远是有时间的,至于在这12年的发展壮大中遇到的问题,我从来都不把他当成困难存在,我只认为这是一个问题,而面对问题最好的办法首先就是坚定信念,相信这个问题是能解决的,因为你只有相信能解决,你才会去寻求解法,而如果一开始就畏难了就很有可能解不开了。
任总还说,我们每一个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社会本来就是因为团结一致、分工协作才得以发展的,尤其我们这样一群懂得团结和分工的人在一起充分利用时间与角色的交错、交互,彼此之间给予充分的信任,再加上那么一点点的智慧,在关键的时刻做出一个明智的果断的选择,应该很多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写到这里,我开始逐字逐句的去与那些老祖宗的智慧对号入座,这不就是《大学》里所说的诚意正心、格物致知吗?
“成长之树”的“种树人”,永远保持诚实的意念,保持安静的心灵,让更多热爱公益的人们一起到“一线”亲身经历、切身感受,甚至还有更多的人从中增长了见识,获得了能量,它让所有需要关爱和乐善好施的人,相互陪伴,共同成长,一起守望一个又一个更美的春天!
2022,我们大树小树还在一起共同成长,守望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