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成长之路》拍摄散记
作者: (tyjian66)汤永坚 发表时间: 2025-09-10 18:44:38 来源: 站内资源
视力保护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2024年初,我的妈妈沙娜跟我提起,“成长之树”筹备十五周年纪念活动,计划拍一部电影,希望我来做这件事。

在我妈妈的影响下,我参与“成长之树”已经9年了。开始只是作为一棵普通的“大树”资助了几个孩子。在“成长之树”十周年之际,为了节约经费,受汤老师之邀,我为“成长之树”义务制作了十周年纪念视频等几支短片。汤永坚老师早就提出拍摄一部电影的设想,最初是想以公益助学为题材,拍摄一部故事片。毕竟在这十五年中,“成长之树”中值得讲述的故事实在太多了——十四岁的新娘幺妹、卖头发的女孩万玉娇、还有无数的志愿者和支教老师,每个故事讲述出来都足够动人,也值得被搬上大银幕。

沙老师一边讲述着他们的设想,我一边在心里合计着拍摄这样一部故事片的成本,我个人是愿意为“成长之树”义务拍摄这样一部电影的,可是电影不是独自一人能完成的项目,摄像、灯光、演员、服化道…摄制组最少也要十几个人,拍摄周期也至少需要30天,一组人的吃住开销也是笔不小的费用,还没算器材租赁、人员保险、租借场地……这样算下来,无论如何也要花掉八十到一百万,才能拍摄出一部像样的电影,这对“成长之树”来说实在是太难了。

几经讨论,我建议以纪录片的形式来呈现这部电影。这样不仅设备简单,而且大部分的工作,不管是前期拍摄还是后期剪辑,我都可以独立完成。最终汤老师和沙老师商定,先对“成长之树”的日常活动进行跟拍,再由拍摄的素材提炼出值得讲述的故事。于是在2024年的六月和2025年的三月,我两度回国,带着一部大疆便携拍摄设备Osmo Pocket 3,开始了为期数十天的全天候跟拍。

走访是“成长之树”日常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所以自然也是我们这次拍摄的重要内容。我跟随“成长之树”先后到了贵州赫章、四川石渠、甘肃迭部、江西泰和等地拍摄素材。也在苏州跟踪拍摄了汤永坚老师和几位“成长之树”的工作人员及志愿者的日常活动。我拍摄了很多“成长之树”的志愿者和大树,还拍摄了几场不同形式的志愿者活动,也对汤永坚老师做了几次深度访谈。

最终我拍摄到了将近200个小时的素材:从走访到办公室会议、从工作人员到志愿者,一张张孩子们的笑脸、一个个志愿者的身影,都被那台小小的摄影机记录下来,所有的素材填满了一张4TB的硬盘。本以为拍摄是制作这部影片过程中最艰巨的任务,没想到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要从200个小时中筛选出呈现在影片中的片段,并非易事。即使是一部纪录片,也要“讲故事”,而不是像流水账一样平铺直叙。同时还要考虑这部片子要传达一个怎样的讯息?是讲述孩子们求学不易,还是讲述志愿者无私奉献?转而又想,既然“成长之树”是一个“感谢孩子们给我们表达爱的机会”的公益组织,那就不应该是一部展现孩子们苦难的影片;既然“成长之树”是一个“不图名不图利”的公益组织,那就不应该是一部歌功颂德的影片。更何况,无论是哪一种故事,也许大家都在会刊、公众号里看到过了。最终,我选择讲述那些最让我感到意外的事,我想,这些也是所有关心“成长之树”的人不曾了解过的事。

在拍摄制作这部影片之前,我从来不知道做公益会是一件困难的事。说的简单些,我们只是把爱心人士的钱汇聚起来,送达孩子们手中,这件事可能做起来会有些琐碎、路途艰难,还能有多困难呢?跟踪拍摄的过程中我才发现,原来做好公益助学这件事竟然会如此困难重重。

因为“成长之树”“长期资助”和“一对一资助”的特点,我们选择了所有公益助学方式中最复杂的一种方式。于是“成长之树”的日常工作不只是收钱、发钱这么简单。要记录和核实每一个孩子的信息、要把钱款和孩子一一对应、要把钱亲自送到孩子们手中,每一个环节后面,都是巨大的工作量,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还需要各种技术的支持,而这些工作,大部分都是由“成长之树”的志愿者义务完成的。

除此之外,要保证“长期资助”,就意味着每一学年都对筹集善款的数额有了硬性要求,我们每年都会面临出现资金缺口的风险,一旦经济大环境不好,足额善款的筹集工作就会带来巨大的压力。

而所有困难中最让我受触动的,是“成长之树”的组织方式和现行法律之间的矛盾。慈善法对公益组织的运营方式有着详细的规定。这是一件好事,有法律的约束,凡事有章可循,慈善事业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可在实际执行层面,也确实给“成长之树”带来了很多限制。近两年,“成长之树”本来在一个势头良好的“成长期”,但为了合法合规,在做出了相应的整改之后,发展也受到了一些影响。

在某些时刻,镜头的前面是汤老师一脸愁容的特写,镜头后面是我紧锁的眉头和内心的悲叹。公益不是仅凭着一片爱心和一腔热情就能进行下去的。为了能够继续“表达爱”,“成长之树”做了很多与“表达爱”无关的事,劳心劳力,却又不得不做。而这些困难,以后仍然会出现,仍然需要一个个去解决。

在所有的这些困难面前,为了解决问题,也会出现质疑和不解、争吵和分歧、愤怒和失落,所有的这些反应和情绪,都是我从来未曾设想过和“公益”二字联系到一起的,也恰恰是这些,让我体会到了“公益”二字的沉重。我想这才是我想展现的“成长之树”,也是我想讲述的“成长之树”最真实的样子。我多次打越洋电话和沙老师沟通,最后确定了剪辑思路,也得到汤老师的认可。

 

有了这样的想法,我花了将近一周的时间整理素材,记录下所有拍摄镜头的大致内容。哪句镜头有价值,哪句台词要用起来,如此列出了一个长长的表格,初步挑选出大约三小时的内容。我想尽可能的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故事,也想讲清楚成长之树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在做一件怎样的事。然而三个小时对一部纪录片来说太长了,反复删减后,最终保留了一个小时左右的“精华内容”。然而这一个小时里,又有一些内容相对比较“敏感”,最终版本是一部四十分钟左右的影片,沙老师建议定名《成长之路》。而我想说的话,都已经展现在这部影片中了。希望你能在这部影片里看到不一样的“成长之树”。

这支影片并没有完结,我还想继续跟踪拍摄下去。也许在未来的二十周年、二十五周年甚至三十周年,我希望能继续讲述这个故事,也希望到那个时候,你能继续观看这个故事的后续。(本文作者李佳蔚)

视力保护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成长之树官方网站版权声明

成长之树官方网站所发布信息由原创信息、转载信息构成;

凡注明信息来源为站内资源的信息为本站原创信息,其版权为成长之树官方网站所有;

凡注明信息来源为站外资源的信息为本站转载信息,成长之树官方网站不对其观点的正确性和内容的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