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收到了祝兴亮同学的来信。他在信里说,他得到成长之树的资助已经四年了,现在是一名高二的学生。他说,如果没有成长之树的帮助,也许他现在只是一名打工仔。回想起他初中的时候,他的父亲整天以酒度日,当时他一点也不想读书,他说即使考上了高中,家里的经济状况肯定也支持不了。自从获得了成长之树的帮助,他重拾了信心,看到了希望,他开始拼命学习,终于考上了高中。他说一向嗜酒如命的父亲也渐渐地远离酒,他的家庭也变得和睦了。他还说,他立志以后要像成长之树的“大树”们一样去帮助需要帮助人。
兴亮同学是幸运的,在成长之树的帮助下他发生了改变,他的家庭发生了改变。但是杨幺妹同学就没那么幸运。
我第一次见到幺妹是2014年3月,也是我第二次去贵州走访,当时她是石丫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她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始终微笑着,穿着一条裙子。她拉着陈婷姐姐要合影,还邀请我们去她的新家做客。第一次踏进幺妹家我还是很吃惊的,虽然在政府的帮助下盖起了房子,可是连门都没有。幺妹有两个哥哥,都没有读过书,因为没有文化,也出不了远门,只能在家干农活,偶尔也会去附近打点零工。她家总共有三间房,第一间里堆着些土豆和杂物,第二间算是厨房,可是连炉子都没有,简单地拿三块石头堆起来当作炉子。第三间是卧室,放着三张床,分别是幺妹、幺妹两个哥哥和幺妹父母的。
我第二次见到幺妹是2016年3月,这时候她读六年级。这次她主动来找我,告诉我她想读初中,可是她的父亲不同意,让我们去做她父亲的工作,就这样,我第二次到了幺妹家里。幺妹爸爸除了,“家里穷”,“读不起书”,也没有更多的话。也许是我们的真诚感动了他,也许只想敷衍我们一下,在“僵持”一段时间后,幺妹爸爸竟然点头同意了。我迫不及待地蹲下去,跟幺妹爸爸拉钩。于是就有了这张模糊的,“一百年不许变”的照片。2016年9月学校传来好消息,幺妹去初中报到了,住在学校,我忐忑了大半年的心终于平静了。遗憾的是,2017年的3月初我突然接到幺妹的电话,她在电话那头告诉我,她要结婚了。真是晴天霹雳!我问她为什么?她没有正面回答我,只是说,这样也挺好,她的两个哥哥也能娶亲了。
我还不死心,2017年3月25日第三次到了幺妹家里,我想最后做一次努力来阻止这场不该发生的婚姻。父亲还是那个父亲,我们还是面对面坐着,但这次任凭我怎么说,幺妹的爸爸就是不吭声。是啊,五天后就是幺妹大喜的日子,我应该祝福才对啊!
回到苏州,我常常会想一个七年级的孩子能不能撑起一个家?今年如果再见到幺妹的时候会不会她手里正抱着她的娃娃?我又想,如果成长之树早点进入贵州,幺妹的两个哥哥就能获得帮助,就能去上学,哪怕读到小学毕业,有了点文化,也就能出去打工了,这样家庭的经济状况会得到改善,幺妹是不是可以安心地把初中读完,也像祝兴亮同学一样考上高中。
每当我想到这些,就会产生一种使命感,就是要坚定地把助学之路走下去,成长之树需要凝聚更多的力量去帮助大山里的孩子。